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模板分享 > 国外 >
为什么“三巨头”之外的大学最赚钱?
发布时间:2025-11-09 09:08编辑:365bet网页版浏览(97)
● 从左至右:黄宏生、霍东龄(京信通信董事长,也是华南理工大学主要无线电科技创业公司)、李东生 资料来源:最华人、作者:唐僧牛仔 华南理工大学虽然被校友自嘲为“下等”985大学,但却是全国最具创业精神的学校之一。这所大学被评为“最赚钱的大学”。同班毕业的学生中,有引领国内彩电行业大半的华南理工“三剑客”。他们是TCL的李东生、创维的黄宏生和康佳的陈伟荣。虽然当年的“三剑客”因为电视色彩变得司空见惯而消失在聚光灯下,但他们确实没有停止捕捉时代的脚步。距“三剑客”威风凛凛的20世纪90年代仅过去了30年。 Catl曾毓群、小鹏M何晓鹏腾讯的“二老板”张志东……也从华南理工大学转到了时代掌门人。社会发展浪潮汹涌澎湃,华南理工大学始终在“创造财富”方面表现出色。究其原因,可以从彩电《三剑客》的故事说起。李东生:不是干部而是进厂,“彩电大王”变身行业“关键人物”李东生是“三剑客”中最著名的,他创办的TCL也是迄今为止转型最成功的。 1977年8月,在农村务农的知青李东生得知继续高考的消息。几个月后,他以全县理化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无线电技术专业。 ● 李东生拍了一张与大学同学的合影。毕业后,李东生被分配到惠州市科委,却没想到他选择加入一家工厂,一家当时有40多人的中港合资公司。这家公司名叫TTK Home Appliances Co., Ltd,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TCL。 ● TTK是改革开放初期成立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 1985年,李东生去香港办理工作时,发现在香港流行的手机在国内市场仍然没有商机,于是回国与香港公司合资创办了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五年后,即1990年,TCL成为中国“电话之王”,占据65%的市场份额。 1992年TCL重组时,李东生辞去公职,出任企业经理,负责当时的电子业务。仅占TCL电话业务收入的十分之一。这时,他看到了国产大彩电的未来,推出了国内第一台28英寸大彩电——“王牌”。 ● 在TCL彩电热销的时候,很多人误以为“王牌”是品牌名称。这是李东生事业真正腾飞的开始。 1992年至1996年,TCL彩电销量增长了35倍。 1995年,本塔销量突破10亿台,市场占有率位居国产彩电第一。 2004年,经过多轮重组,TCL集团整体上市。也是在这一年,李东生收购了法国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开始进军全球化。虽然这次收购最终导致TCL连续两年亏损,李斯东升也曾在2007年被评为“中国上市公司最差老板之一”。不过,在反思失误和整合后,李斯东升也被评为“中国上市公司最差老板之一”。借助婷科技,TCL跳出了日益不景气的电视行业,从终端品牌转变为上游半导体产业链关键零部件供应商。 ● 李东生带领TCL转型为半导体基础零部件供应商。 2009年,李东生力排众议成立华星光电,投资245亿建设中国第一条最新面板生产线。 2011年,第一条8.5代华星光电产线投产,打破日韩垄断; 2020年,OLED面板量产追平日韩企业,液晶面板出货量仅次于京东方位居全球第二,从产业链上游控制全球电视市场价格。 2020年,TCL收购中环集团,正式进军光伏新能源领域,完善泛半导体产业链生态。 TCL也进化成为一家科技公司,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中享有盛誉。黄鸿升:4次创业,3次失败,60岁进入新能源汽车。1978年,在海南砍柴多年的黄鸿升来到华南理工学院,与李东生同读主班和各班。值得一提的是,她未来的丈夫林卫平是她的同学。刚入学的黄宏胜只知道高考帮助他走出了大山,但他从未想过自己能够创立一个叫创维的品牌,更没有想到自己能在60岁时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电子华南进出口公司。黄鸿升的工作做得很出色,他的个人业绩值公司的一半。仅仅三年时间,他就从助理工程师晋升为常务副总经理,享受副职级待遇。治疗。那一年,黄鸿升年仅28岁。当人们以为他从此要干一番大事的时候,黄鸿升却选择了“出国”去香港,去追求他大学毕业时想做的事情——“创建一家像索尼、松下这样的公司”。 ●黄鸿升,但很快就给了他一个教训。准确的说应该是“一键连三”。这位创业者的第一个项目是成为电子产品出口代理,但以前的朋友变成了竞争对手,而且不熟悉香港的政策环境,所以赔了钱;第二个项目是抓住机遇,为丽音广播开发MGA解码器,刚刚在香港试播,但产品积压导致香港站突然停播,损失超过500万港元;第三次是生产电视彩屏,因为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卖不出去。oad,又没有国内制造许可证,所以300万又被浪费了。转折点出现在1991年,当时香港讯科集团做出了决定。黄宏胜用自己公司15%的股份挖走了讯科彩电开发部的技术骨干。 9个月后,创维推出了一款新型电视,并在德国展会上获得了2万台的大订单。 ● 1991年10月,创维参加德国电子展并获得第一个国外订单。 1993年,创维获得中国第一张《电视机生产许可证》,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电视机制造资质的民营企业。 200 2000年,创维集团在香港上市,与康佳、TCL联手,成为中国“彩电三巨头”。 2010年,沉寂已久的黄鸿升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此时的他不再是一家家电企业的负责人,而是南京的董事长。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收购南京金龙成立开沃汽车,是黄鸿胜的又一新创业,也是他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起点。在连续三年亏损后,新能源汽车于2014年被列为国家战略,并开始生产,我就是南京金龙。 2015年,成为继宇通之后的国内第二大纯电动客车制造商。 ●黄鸿升和他的创维汽车 2017年,60岁的黄鸿升进入新乘用车领域。随后,“创维汽车”品牌正式发布。创维汽车不在国内开展业务,而是瞄准海外市场,尤其是中东市场。当很多造车新势力还在担心卖多亏多的时候,创维汽车一年就能净利润2亿。 2019年,创维正式进军光伏赛道。花了三新能源产业营收突破100亿,占创维集团营收近40%。谈起第一次创业,黄鸿升形容那段时期是“死里逃生”,而第二次创业的竞争则更加激烈,甚至到了“死里逃生”的地步。即便如此,他还是想在这样的环境下争取成功的机会。陈伟荣:深圳第一个百亿老板,转行在电子行业“种”米。与李东升刚柔并济的风范和黄鸿升令人惊叹的性格不同,陈伟荣的性格更加冷静、踏实。 1982年,刚刚毕业的陈伟荣被分配到康佳集团前身广东光明华侨电子工业公司。他从一名技术员开始,1994年晋升为厂长,成为康佳集团总裁,当时他只有3岁5岁。 ● 陈伟荣 1993年康佳时代,陈伟荣一马当先,带领康佳拓展国家版图。陈伟荣带领康佳的七年间,销售额从10亿元增长到100亿元,成为深圳首家销售额突破100亿元的工业企业。 1999年,康佳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高清数字电视。这一年,彩电产量超过长虹,成为当时的全国第一。康佳的产品也从彩电拓展到手机、影碟机、冰箱等。陈伟荣曾经站在彩电行业的顶端,但他也是“三剑客”中第一个退出彩电行业的。上世纪末,康佳竭尽全力扩大规模,但其对宏观经济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预测是错误的,导致规模扩张非常迅速。除了人均下降自成立以来,陈伟荣于2001年从康佳辞职,原因是他无法说服参与康佳决策的各方,且大股东之间存在裂痕。从康佳退休后,陈伟荣因竞业限制协议开始了自己的第一笔生意。他选择了彩电行业主流电子元件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主要产品为电视机用电容器,成立宇洋科技。据说,他以前的很多竞争对手都成了他的客户,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同学。 MLCC虽然是一个小小的产品,但却是电子行业中不可或缺的电子元件,因此被誉为“电子行业的大米”。当时,MLCC的制造门槛非常高,不仅对陈伟荣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对整个国家电子行业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全球市场被日本村田、TDK垄断,中国这些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竞争。陈伟荣花费数亿美元进行研发,并于2007年带领宇阳科技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国内MLCC第一股。 ● 陈伟荣,广东伟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至2015年,宇阳已熟练生产大部分中低档MLCC产品,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但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仍被国外厂商牢牢垄断。 2017年,他回到家乡罗定创业,创立微康科技,彻底打破了日韩对大容量MLCC的垄断。 2021年,Microcon科技产能将排名全球第六,旗舰产品出货量将跻身全球前三。短短几年,就成为本土唯一的“独角兽”企业。所以的秘密华科大“赚钱第一人”近年来已离世,“华南理工三剑客”的创业故事已成为中国家电行业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而他们的转变——安约也是中国制造业从模仿赶超到超越领先的典范。除了传说中的“三剑客”,华南理工大学的企业家也活跃在多个行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粤港澳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创办的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就有近200家。 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人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四,仅次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 ● 某公司的董事长A股上市公司拥有“星图”大学学士学位。图片来源是《证券时报》,上面列出了几位熟人,包括CATL的曾毓群、小鹏汽车的何小鹏、腾讯二老板张志东、宝能的姚振华、广汽集团的曾庆红、永景锂电的刘金成……名单很长。从家电时代到互联网、新能源时代,化工学子始终站在潮流的风口浪尖。这位从华南理工大学走出来的“富豪”,在2023年“胡润校友榜”中,财富总额达6227亿元,位列全国第四。华南理工大学之所以成为最赚钱的大学之一,主要是因为: 1、深厚的工科底蕴。早在1952年,国立大学各院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工学院)y),包括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成为教育部直属四大重点工科院校。尽管如今所有大学都在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但其作为四大工科院校之一的遗产依然深厚。如今,华南理工大学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 华南理工大学老照片 2、创新环境强劲 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型大学30强排名中,华南理工大学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清华大学。 2009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共获得中国专利奖59项(2025年数据),其中第一专利权人52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高等教育查询平台“高记”统计了近5届(第20-24届)中国专利奖各高校获奖情况。从获奖总数来看,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发明专利32项,同样位居全国第一。 3、如何将慷慨的校友网络转化为科研创新,华南理工大学也说了。小鹏曾经说过,“如果你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你想造车,只要你跟校友群说一声,学长们就会帮你学供应链。”虽然这是一个玩笑,但却是事实。曾庆红领衔的广汽集团孵化了校友创办的聚万科技和陈校友创办的新能源科技公司Boreton方明,多次获得前辈创办的小鹏汽车、东港汽车的投资。华南理工大学与广汽、宁德时代等多家校友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关系。这张广泛而厚实的“关系网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转型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撑。 4、区域影响深 “不能创造财富的知识不是好知识”。这对于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来说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这一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一方面,因为学校位于广州这个历来以商业为主的城市,另一方面,或许是受到大佬们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本科毕业后,更有可能加入创业或就业行列。自己的“金钱事业”,而不是继续学业。因此,相比青北与青海继续建交,华南理工大学的本科升学率较低。甚至与四大工科院校中的其他三所相比,华南理工大学的数据也是最低的。结论早在90年代末,华南理工大学就以“创新、创业、创造”为培养目标,让一批批学子实现了“参与发展、促进发展”,在贡献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谋求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1977年毕业的传奇彩电“三巨头”,还是成为新能源电池世界第一的曾毓群,都是从华南大学走出来的伟人科技界各有各的成就,但他们都有着不断“创新”的渴望。先活下去,再活出有活力的鲜活,最后活出格局和使命。事实上,这就是中国民营企业、中国劳动力发展的现实路径。这也印证了“唯改革者进、唯改革者强、唯改革者胜”的说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