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365国际速发平台官网 >
“资本大师”均胜电子首日上榜被研究
发布时间:2025-11-07 09:12编辑:bet356体育官方网站浏览(113)
作者 |谢春生编辑|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产品供应商苏淮上市时“开局不利”。 11月6日,均胜电子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这些年收入超过500亿的汽车零部件在港股上市时遭遇重创,跌破开盘发行价。截至收盘,股价报收于20.24港元,较发行价22港元下跌8%。近年来,中资企业纷纷涌入港股,敲钟的场面也从“荣耀”变成了某种“遇险”仪式。资本市场的正义和残酷,让这些故事在国外重新得到重视。均胜电子从2004年一家位于宁波的小型塑料零部件制造工厂,到总资产超过680亿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走过了一条“并购扩张——客车”的共同道路。20多年来,频繁的并购也让均胜电子负债累累,其现状折射出中资企业在全球资本配置新时代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宁波小厂发展成为全球供应链巨头均胜电子的历史,大部分都是跨国并购的历史。天眼查显示,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其起始产品发动机涡轮增压器进气系统、空调出风口等塑料件泛滥,这在技术壁垒较低、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很常见。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均胜电子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大发展点,当时均胜电子借机收购了上海华德塑料专业公司。中德合资管道公司,价格低廉。借助“蛇吞象”式并购,均胜电子资产规模翻倍,构建了外饰件、内饰件、功能件三大主营业务体系,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主要供应商之一。 2011年,均胜电子借壳辽源德恒并在A股上市,正式进入资本市场。上市当年,公司完成了对德国百年汽车电子公司Preh的收购。德国普瑞是汽车电子领域的隐形冠军。其主要产品为人机交互系统等电子汤产品。其客户包括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劳斯莱斯等欧洲豪华汽车品牌。此次收购,使均胜电子成功突破技术瓶颈,从低利润的传统元器件行业迈向成功。致力于高附加值的高端汽车电子领域。在初步享受并购红利后,均胜电子发起了一系列海外并购。 2014年收购德国Quin GmbH,获得高端方向盘装配技术,进入奥迪、保时捷供应链。 2016年收购美国KSS公司,进军汽车安全领域。 2018年,均胜电子再下一城,以15.88亿美元收购日本高田公司优质资产(除陷入困境的安全气囊业务外),并与公司原有的汽车安全业务合并。通过此次收购,均胜电子在全球汽车被动安全领域排名第二,市场份额约30%。频繁的跨境并购增加了均胜电子的营收规模,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公关Ospectus显示,公司总负债由2022年底的364.08亿元增至截至4月30日的20254.68.02亿元,呈现同比增长趋势。图片来源:均胜电子招股书 2025年三季度末,均胜电子负债总额达475.37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及一年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达117.36亿元,而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60.24亿元,压力明显上升。更令人担忧的是,高额债务带来的利息成本正在严重爆炸公司的收入。 2022年至2024年,均胜电子利息支出分别为9.32亿元、11.21亿元、11.3亿元,而公司同期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仅为3.94亿元、10.83亿元、9.6亿元。利息支出甚至超过净利润。频繁的并购也带来了大量的商誉。截至2025年4月30日,均胜电子商誉账面约为73.02亿元,占同期非流动资产的20.37%。图片来源:均胜电子招股书 2016年,均胜电子以约9.2亿美元收购KSS 100%股权。 2021年,由于KSS的业绩无可否认地符合预期,均胜电子产生了约20.2亿元的商誉损失,导致当年营收大幅亏损37.53亿元。图片来源:均胜电子2021年并购、负债等年度报告 元媒体汇近日致函均胜电子,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并购之王”王建峰被通报批评。在均胜电子的发展历程中,王建锋始终是主导力量。王建峰1970年出生于宁波,涉足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多年,被称为“并购大王”。其并购策略并不是盲目扩张,而是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定位,旨在提升技术、拓展市场。早在2009年,王建峰就清醒地认识到,企业不摆脱产业链低技术的红海竞争,就无法做大做强。那时,几乎所有高利润、高技术的市场都被国际领域的巨头占领。面对领先国外巨头数十年的技术障碍,王建峰选择了收购拥有先进技术的国际企业的道路。与很多“多地开花”的企业不同,均胜电子的海外并购始终聚焦于海外并购。作为汽车产业链的核心,该公司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罕见的成功案例之一。在资本布局上,王建峰表现出了非常高超的功力。他不仅控股均胜电子,还将业务版图拓展至象山股份、君普智能两家上市公司。如今均胜电子成功在港股上市,王建峰实际上控制着3家上市公司。 2025年,王建峰家族以200亿元财富登上胡润富豪榜。自2014年首次上榜以来,王建峰一直是百富榜的常客。图片来源:胡润富豪榜 不过,王建峰的资本运作也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 2024年8月,王剑峰等均胜电子高管被监管通报批评,曝光均胜电子违规使用募集资金。公告显示,均胜电子将从专项资金账户筹集1.46亿元,转入公司普通账户,用于支付全资子公司往来账户;此外,子公司募集资金还将用于支付员工日常工资、预支员工工资、食堂管理费、购买冰箱、净水、绿植等未募集项目。面对高额债务和紧张的现金流,港股面临“糟糕的开局”。赴港上市一直是均胜电子缓解财务压力的重要途径。均胜电子港股IPO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公司汽车智能解决方案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提升公司的制造能力和效益,优化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判断从均胜电子的募资目标来看,公司不仅需要资金支持研发和技术开发,还需要改善财务状况。均胜电子为公司进军A股市场提供了宝贵支持。东方财富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通过定向增发等渠道筹集融资超过150亿元。这些资金得到了许多大型并购的支持。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然而,A股再融资受限后,港股成为新的输血渠道。均胜电子香港IPO是其第二次提交IPO申请。该公司于2025年1月16日提交首次港股上市申请,但因六个月内未完成上市程序,招股说明书于7月16日到期。 8月7日,均胜电子重新提交更新的ISS申请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显示出公司加速港股上市的意愿。均胜电子董事会秘书余朝辉表示,“公司正在实施全球化布局,并在香港股市上市,实现国际化业务与国际资本的联动。”不过,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化解资金压力是均胜电子赴港上市的重要考虑因素。在全球利率上升的背景下,减轻债务负担、降低财务成本对于提高公司盈利能力至关重要。 11月6日,均胜电子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此次全球发行H股数量约1.55亿股,发行价为每股22港元,募集资金34.1亿港元。然而上市首日股价暴跌,所以就有了一个开场场景。对此,有雪球投资者认为并不奇怪:“股价预计不会破,这几年港股很多好股都破了,均胜上榜不是为了乱,而是为了全球融资。” “上市后股价被破,确实让人心碎,但也说明它没有被高估,等泡沫散去再出局。”也有投资者抱怨:“很多人拿到madli认购却没中奖,今天10%的折扣没人感兴趣。”机器人业务成为转型新希望。除了赴港上市融资,面对汽车供应链市场激烈的行业竞争,均胜电子还希望通过转型找到第二条业绩增长曲线。通过一系列并购,均胜电子已从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转型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智能汽车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均胜电子业务主要分为汽车电子系统和汽车安全系统两大板块。公司的“道碴石”业务。 2024年,该业务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6亿元,同比小幅增长0.23%,约占总收入的70%。但业务也面临挑战。均胜电子安全产品毛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普遍保持在15%以下,2021-2022年将在10%以下。与此同时,汽车电子业务成为均胜电子业绩增长的新引擎,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系统等。当时,均胜电子仍是中国第二大、全球第四大智能座舱控制系统提供商。近年来,均胜电子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2022年至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30.34亿元、36.48亿元、36.86亿元;到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研发人员将达到6323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3.42%。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均胜电子正在积极探索第二条增长曲线——机器人业务。 2025年初,王建峰传递了“重启企业、创新前行”的战略口号,将公司定位为“车辆+机器人一级”。均胜电子进入机器人领域,也是出于拥有同样技术的考虑。机器人的智能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主要领域:移动智能、智能智能、交互智能。国内成熟的智能座舱技术汽车产业在核心能力上与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非常契合,技术运用量很大。 2025年4月,均胜电子正式成立全资子公司——宁波均胜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汇聚了来自全球知名院校的专业人才。同时,公司宣布与致远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化量产。均胜电子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正在快速推进。 2025年9月18日,该公司发布了机器人AI头部组件和基于Nvidia Jetson Thor芯片的全局控制器。同日,均胜电子与瑞士智能机器人公司Rivr宣布达成战略合作。然而,机器人领域的商业化进程仍存在不确定性。均胜电子展望未来提醒我们认为,汽车行业智能电动化和嵌入式智能机器人是新兴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但仍存在商业化整体发展慢于预期的风险。如今,王建峰与均胜电子的机器人故事能否成功讲述,港股融资能否解决高负债问题,将决定“并购之王”的未来。
下一篇:没有了